在六灶港兩岸,傳說著一則古老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祝橋是個貧瘠荒涼的地方,幾百里內(nèi)外沒有幾戶人家居住。其中,有個老母親和兩個兒子相依為命,日出而作,日暮而歸,過著清苦貧困的生活。
老母親的大兒子叫阿龍。阿龍出生時發(fā)生過一樁怪事:當(dāng)時在家中的屋頂上空突然霹靂一聲,云端中躍出一條金龍,一閃而逝。阿龍就在這霹靂聲中哇哇墜地了。阿龍生下來,臉色金黃,后腦兩邊各長有一個肉角,隱隱隆起。有人說,這是怪胎,應(yīng)該丟掉??商煜履挠胁惶蹆旱哪铮堖€是被母親拉扯大了。
阿龍的弟弟出生時,也發(fā)生了一樁怪事;阿龍的弟弟生下時,臉色也是金黃的,腦后沒長肉角。有人說,這是獅子投胎。阿龍的弟弟也就被人叫做阿獅。
阿龍、阿獅長大了,除了食量大外,兩人都愛喝水,平日里種地、打漁,吃苦耐勞。誰知,有一年歲逢大旱,土地干裂得處處開了縫。
有一天,吃晚飯時,阿龍端起一碗照得出人影兒的稀菜湯,長嘆一口氣,“呼嚕?!钡匾幌铝司秃攘藗€精光,阿獅見了有點火:“阿龍,你光知道喝、喝、喝,你作為兄長,有沒有考慮過今后這日子怎么過呀?”
阿龍不買帳:“你吼什么?你說說看,這日子怎么過?”
兄弟倆爭吵了起來,老母親只有暗自流淚。
老母親傷心地對阿龍、阿獅說:“你們都是兄弟,應(yīng)該團結(jié)才對。娘知道你們吵架,為來為去就是為了這天旱攪得心煩。唉,假若這里有一條江就好了?!?/p>
阿獅一聽:“對呀,娘,有了江水,就不怕天旱啦?!?/p>
阿龍不吱聲,轉(zhuǎn)身朝屋外跑去,一會兒就不見人影了。那天夜里,阿龍在屋外低聲叫喚:“娘,快起來,我有事對你說。”老母親趕緊披衣跑到屋外,只見阿龍已雙膝跪地:“娘,孩兒本是安吉城龍王山的小金龍,為了報答娘恩,也為了報答一方黎民,我今日決定舍身開江?!?/p>
老母親急了:“龍兒,你要開江,這是為民造福的好事,但為什么一定要舍身呢?”
阿龍流著淚:“孩子只有化作龍身,才能開江,但擅自開江就會觸犯龍宮禁例,只怕大江開成,孩兒命就不保了?!?/p>
老母親一聽,禁不住失聲痛哭。
阿龍說:“娘,別哭了,吵醒了阿獅,他一會勸阻我,我開完江就回龍王山,你可以叫阿獅常來看我?!?/p>
阿龍說完,就地一卷,頓時化成一條小黃龍,俯伏在地。龍角朝地面一掘,龍腰一扭,再朝前飛竄而過,身后就留下一條深溝。眨眼間,一條大河河道就出現(xiàn)在眼前,老母親一步三跌,淚水淌了一路,淚水流到深溝,就變成了汨汨河水。
小黃龍一直竄到黃浦江,又竄到安吉境內(nèi)的龍王山,不見子影蹤。
再說,阿獅醒來不見了老母親和阿龍,十分奇怪。他推門一看,驚呆了,門前一夜間出現(xiàn)了一條大河。阿獅明白了,這一定是阿龍開的河。
阿獅順著大河往西走,一直走到龍王山下,見到了老母親。老母親將阿龍開江的事細說了一遍:“阿龍為了百姓,舍身開江,將來人們飲水思源,一定不會忘記他的?!?/p>
老母親看著眼前的江河突然又嘆了口氣:“這大江上游的水勢不足,恐怕到了下游祝橋,水量會不足?!?/p>
阿獅望了一眼龍王山:“娘,你說的對。阿龍原本就是這龍王山的小黃龍,孩兒其實是金毛獅投胎,就住在這獅子山上。今天,孩兒也要回家了,我要學(xué)阿龍哥的樣,為民舍身。”說完,阿獅朝老母親磕了三下響頭,一躍身,長吼一聲,就躍進了獅子山。獅子山上突然冒出一股溪水,溪水從山上直瀉而下,與龍王山的山溪匯合一處,流向了東方。這條溪就叫西苕溪。
西苕溪的源頭,一支發(fā)源于龍王山,在孝豐南鄉(xiāng),故稱南溪;一支發(fā)源于獅子山,在孝豐西鄉(xiāng),故稱西溪。西苕溪在安吉境內(nèi)全長108公里,兩溪匯合于塘浦長潭。沿溪有龍王溪、滸溪、遞鋪港、曉野港和渾泥等較大水系注入,全縣年經(jīng)流量12.9億立方米,由西南向東北流經(jīng)長興縣、湖州市,然后注入太湖,再匯入上海黃浦江,經(jīng)黃浦江到達六灶港,而龍王山從此也就成了六灶港的源頭。
再說,阿龍開江時,一面奮力向前開江,一面頻頻回頭望娘,阿龍每回一次頭,江上就多了一道灣、一條灘;他回了七十二回頭,江上就形成了七十二道望娘灘。
據(jù)說阿龍擅自開江的事傳到龍廷,龍王國阿龍犯禁的事,呈報了玉帝,玉帝為阿龍的舍身開江的精神感動,降下了赦旨,同時也赦免了阿獅的罪責(zé)。
人們?yōu)榱思o念阿龍、阿獅編了很多古歌謠,其中一首流傳至今:
六灶港,黃浦江,
七十二道灣連灣;
灣灣都是望娘灘,
獅龍一去不復(fù)返。
龍王山,獅子山,
西苕溪邊仍作伴;
飲水六灶要思源,
祝橋獅龍功如山。
至于以后,春申君疏灘黃浦,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每逢節(jié)假日,祝橋地區(qū)的百姓都喜歡舞獅耍龍,據(jù)說就是為了紀念開挖六灶港的阿龍和阿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