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祝橋境內(nèi)有個鴨灘渡,鴨灘渡住著一個小伙子,還有他的寡母。小伙子的母親從二十歲就守寡了,為了養(yǎng)活兒子,她從早到晚操勞。
寡母在最困難的時候,得到了村民羅三的照顧。羅三早年死了妻子,獨自一人生活。時間久了,兩人就產(chǎn)生了感情,時常偷偷地約會,一來二去,村里有了閑話。羅三怕人說閑話,就獨自搬到了東海邊去住。但是,寡母還是堅持去看他。每到晚上,她就會跑到東海邊去,第二天一清早又從東海邊往家趕。寡母纏著小腳,一路非常辛苦,但她堅持不懈,義無反顧。
閑言碎語傳到了小伙子的耳里,小伙子不僅沒有責(zé)怪母親,反而對別人說:“凡是母親說的話,兒子都應(yīng)該聽,凡是母親要做的事,兒子都應(yīng)該支持。即使母親說話,做的事有錯,兒子也不要計較。再說,我從小死了父親,是羅三一直照顧我們母子,我為什么要反對母親和羅三的結(jié)合呢?”
不久,寡母和羅三正式結(jié)了婚,一家三口過著幸福的生活。小伙子因為常年背母從鴨灘渡到東海邊來來回回,腳掌長得又寬又大,就像鴨掌,人們于是就叫他“鴨陀”。鴨陀見羅三死了,就在鴨灘涂建了座庵,作為母親的安身之處。后來就把此庵叫做鴨陀庵,鴨陀庵后又俗稱黃婆庵。
后修建上川鐵路時,終點站就設(shè)在祝橋鎮(zhèn)鴨灘渡,鴨陀廟也就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