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流,上海陸地繼續(xù)向東伸延,唐代武德初年(618年)時,在長江入??谟袞|、西二沙洲露出水面,“漸積高廣”,這就是今昔崇明島的前身。約不遲于開元初年(713年),上海人民開始興筑海塘以御咸潮。海塘使新漲起土地在堆積到最高潮位以上后,就脫離了江、海的威脅。同時又迫使與江流俱來的泥沙更多更快地堆積在塘身以外,人為地加快了陸地擴展的速度。這條海塘的位置,史無明文記載。僅據(jù)《新唐書?地理志》鹽官(縣)條下所載:“有捍海塘提,長百二十四里,開元元年重筑?!苯裰}官在海鹽之南,尚不在今上海境內(nèi)。據(jù)紹熙《云間志》的說明:“舊瀚海塘,西南抵海鹽界,東北抵松江(吳松江)”。才可以推定,上海地區(qū)的瀚海塘,即是鹽官海塘的東北延伸部分。
近年來,地質工作者發(fā)現(xiàn)南起今南匯縣航頭,北經(jīng)下砂、周浦、川沙縣北蔡、寶山縣的江灣、月浦,迄于盛橋,有一條斷續(xù)的地下砂帶,應是古代塘岸的遺跡。這條砂帶西距古岡身約三十公里,與岡身平行。砂帶迤西,曾陸續(xù)出土過許多唐代或唐以前的器物,而在砂帶內(nèi)側僅千余米的嚴橋公社張家河浜河道,上??脊殴ぷ髡哂职l(fā)現(xiàn)了一處唐至宋代的村落遺址。顯然可信,這條砂帶正是上述開元海塘的遺跡。海岸形成應比筑塘為早,因此又可認為,唐代初期,今上海市區(qū)除了楊樹浦東端和復興島那一小部分之外,絕大部分已漲出海面了。
隨著海岸線的推進,吳松江入??谥饾u形成了完善的喇叭形海灣,或稱三角港。三角港與江身有別,水域廣闊。南朝梁簡文帝《吳郡石像碑記》謂:“吳郡婁縣界,松江(吳松江)之下,號曰滬瀆?!北彼巍秴强D經(jīng)繼記》謂:“松江東瀉海曰滬瀆,亦曰滬海?!薄对S九域志》秀州條下則謂:“華亭……有金山、松陵江(吳松江)、華亭海?!边@片特定的水域被稱為“瀆”是因為它屬于河道下游而連接海洋的部分;又稱為“海”,是因為水面寬廣,略同海洋;至于“華亭海”,則顯然是滬瀆海合稱即“滬瀆海”音轉。
唐代滬瀆其西端在青龍鎮(zhèn),即今天的舊青浦。所謂“青龍鎮(zhèn)瞰松江上,據(jù)滬瀆之口”,三角港從這里向東張開,直達江灣、北蔡一帶的??凇<螒c《松江府志》謂:“吳松江唐時闊二十里”,雖未著所本,就三角港的外緣而言,是完全合理的。北宋水利家郟喬贊美它“深廣可敵千浦”,更說明它有利于“海舶輻輳,風檣浪楫,朝夕上下”。這樣,唐代海岸線即使介于江海之間的滬瀆成為良港,而興筑海塘,又免除了咸潮對耕地的危害,使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基本上有了保障。這對上海開發(fā)史來說,堪稱是一飛躍。
浦東地區(qū)的成陸除了自然力的作用外,其實還離不開海塘的修筑。古時祝橋人口稀少,筑塘工具落后,所以筑的塘(當時都是土塘)都在最高潮位內(nèi),據(jù)老年人講,當時筑塘前先在灘邊撇放襲糠,使襲糠隨潮水汆到灘邊,海塘則按襲糠線內(nèi)部而筑,所以海塘都彎曲,如果違反這一規(guī)律,則海水必然沖毀土塘。浦東海塘,它維系著千家萬戶的生命財產(chǎn)。因此,修筑海塘,歷來成為當政者的要務。于是,也給浦東留下了一串串有關捍海塘、欽公塘、彭公塘、李公塘(人民塘)的故事,也留下了有關江蘇巡撫林則徐、南匯首任知縣欽璉和上海市長陳毅的筑塘史話。
北自吳松口至黃家灣的高橋海塘,在明朝永樂年間曾經(jīng)筑“寶山”,但最后與“寶山城”一齊葬入海中。期間修筑的舊壘、外海塘、備塘等海塘,在歷次大潮沖擊下,也先后淪入海中。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開始興筑自草庵到黃家灣的捍海塘,可是幾次特大潮災,又使捍海灘殘損及半。從明洪武至清道光的四百多年中,臺風海潮沖坍護塘40多次。
道光十五年(1835年)夏天,寶山海塘又遭海潮沖擊,災情十分嚴重。當時擔任江蘇省巡撫的林則徐心里十分焦急。他曾在6月16日的日記中記載了當時的情況。那天晚上黑云四合,卻沒有陣雨,想來附近地區(qū)一定會出現(xiàn)暴雨。果然,當天晚上寶山陡起東北颶風,又遇上大朝汛,水勢高起達數(shù)丈,天明風息時,沿海塘提多數(shù)被沖塌,有的土塘被穿缺1100余丈,殘損440余丈,石塘沖裂6丈。林則徐一面命令寶山縣立即搶險,一面四處籌借修海塘的經(jīng)費。林則徐率同司、道、州、縣倡議捐廉并發(fā)動嘉定、上海貼近的鄰縣捐助。這種官辦民助的方式,很快得到了各方面的援助,收到了捐銀十三萬余兩。10月28日林則徐還專程從省城出發(fā),一路水陸兼程,于30日黎明趕到浦東。之后,林則徐勘察了浦東寶山海塘的全線險要地方。他還親自抓興修海塘的組織管理,制訂賞罰政策,塘工結構,以及筑塘要求和事后的保護措施。5月19日,林則徐還親自到浦東寶山對海塘進行驗收。7月23日,林則徐又發(fā)文告誡;海塘工程結尾時不得有任何疏忽。寶山海塘終于在道光十八年正月二十三日竣工。江蘇巡撫林則徐親自主修浦東寶山海塘一事,在浦東的歷史上應有光輝的一筆,同時也在中國水利史上添了燦爛的一頁。
在祝橋海塘修筑史上則有一位值得稱道的杰出人物,那就是修筑欽公塘的首任南匯知縣欽璉。欽公塘在浦東內(nèi)捍海塘東,北起南蹌口,南經(jīng)合慶、蔡路、江鎮(zhèn)、施灣、祝橋的馬家宅,再經(jīng)黃路,于四團五墩附近接內(nèi)捍海塘。明朝萬歷十年(1582年)海溢,沖破內(nèi)捍海塘。萬歷十二年(1584年),始筑內(nèi)捍海塘的預備塘,為外捍海塘即欽公塘前身。在清雍正三年,欽璉曾作為新科進士擔任了南匯首任知縣。 欽璉上任后盡心盡力地興建學宮、興建水利、開辟耕地,要求緩征課稅等。他在視察了浦東外塘等地的險情后,幾次上書雍正皇帝要求修筑海塘,但沒有受到重視,反而因不合上意,在位9個月又被免職了。
欽璉免職后,在浦東南匯地區(qū)廣泛收集資料,完成了南匯縣第一部縣志《分建南匯縣志》。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7月16日黎明,外塘東北狂風大作,暴雨如注。午后,颶風呼嘯。將近半夜,潮水終于沖破外塘,又沖過內(nèi)塘20多里,內(nèi)塘之東成了一片汪洋。特大災情上報到朝廷,驚動了雍正皇帝。雍正皇帝著了慌,趕緊又任命欽璉為南匯知縣,并要求他趕緊修筑外海塘。
欽璉趕到災區(qū),看到災區(qū)一片凄涼,十分難過。他親臨工地,日夜不息地參與并指揮筑塘工程。浦東老百姓更是奮力爭先,甚至老年婦女也都以衣服兜土來為筑塘工程效力。經(jīng)過7個月的努力,巍然百里的海塘宣告竣工。浦東人民為了懷念欽璉知縣,就將這條海塘叫做“欽公塘?!薄皻J公塘”南北串過祝橋中心地段,原祝橋外七墩、外八墩、欽公塘東西兩側,即現(xiàn)今開發(fā)建設的祝鎮(zhèn)新鎮(zhèn)區(qū)域?,F(xiàn)今浦東新區(qū)蔡路鎮(zhèn)附近還有一間老客堂,傳說就是欽璉當年修塘歇足之處。穿越祝橋的川南公路上還有欽公祠、欽公廟等遺址。甚至還保留著欽璉親筆書寫的石刻標志。
位于祝橋境內(nèi)的祝東有一條李公塘。李公塘曾與上海市長陳毅結下了不解之緣。李公塘起自川沙吳淞口,達奉賢新海,長110余公里。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海溢,南匯知縣李超瓊籌筑新塘,故取名“李公塘”。1933年潮災,南匯縣長袁希洛修筑圩塘于李公塘塘址外,又稱袁公塘。1946年,在李公塘以西又筑隨塘河。1949年5月間,上海接近解放,蔣軍把浦東沿海的李公塘作為軍事要塞,在塘身布雷挖壕,將土塘弄得千瘡百孔,險象環(huán)生。解放后不久的農(nóng)歷六月二十九日晚,六號臺風正面襲擊祝橋、老港地區(qū),強勁的東北風又遭遇上天文高潮(潮位達5.18米),再加上暴雨,結果高橋海塘被沖破決口20余處,川沙、南匯海塘也被沖破決口50余處,祝橋等一帶海塘決口之內(nèi),一片汪洋。災情發(fā)生后,上海市市長陳毅當即號召上海各界人民投入抗災搶修海塘工程,并親臨抗災第一線的決口進行勘察。一條新的李公塘終于搶筑加固成功了。陳毅市長建議將李公塘改命名為“人民塘。”而今,人民塘巍巍百里,屹立在黃浦之東,東海與長江交匯段的前沿,抗御海潮能力基本上可達到百年一遇的高潮位加11~12級大風的侵襲。人民塘的中段即為祝橋所轄區(qū)內(nèi)。
從捍海塘到欽公塘、人民塘的故事記下了浦東人民戰(zhàn)勝天地的歷史;筑塘故事也記下了祝橋人民對海塘修筑史上杰出人物的無限懷念之情。
其實,與祝橋有緣的海塘不少,其中內(nèi)捍海塘與彭公塘都屬著名的海塘。
里護塘又稱內(nèi)捍海塘、老護塘、霍公塘、舊捍海塘、華亭海塘堰等。
里護塘在祝橋境內(nèi),北延六團、川沙城廂、龔路、顧路,直至南蹌口;南接鹽倉、惠南、大團,經(jīng)奉賢四團折向西,經(jīng)奉城、塘處、奉海,入杭州灣內(nèi)戚崇,全長約75公里。始建于寧乾道九年(1173年,一說八年),主要是為了防止潮浸,以保鹽業(yè)。元大德五年(1301年)海溢塘毀后曾重修。此后,明清兩代又多次修筑?,F(xiàn)已辟為公路,余塘皆湮沒。
祝橋境內(nèi)的彭公塘,又名王公塘。北起川沙撐塘,南至南匯老港,共40余里。由彭以藩募捐集資修建。清乾隆三年(1738年)始建圩塘。1883年(光緒九年)海塘沖決,南匯知縣王椿蔭于欽公塘東約7里處續(xù)筑新塘,并于塘西筑護塘河及支河、土碼頭、水洞、河口水港等,加強管制,以其管理方法和圍筑質量著稱,故名王公塘。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奉賢筑塘27公里,接南匯彭公塘與金山清雍正土、石塘,亦稱彭公塘,又名新塘。
一部海塘史,也是一部上海史,上海的海塘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歷史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