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團竹橋曾被稱為竹鄉(xiāng),以產(chǎn)竹子聞名于鄉(xiāng)里。其實,竹橋桐傘也曾出過名。竹橋人用竹子作傘架,糊上一層紙作傘面,傘面上再涂上桐油,就制成了防雨的柚洞傘。
清雍正四年(1726年),進士葉承擔任《分建南匯縣志》的纂修者?!斗纸蠀R縣志》是南匯縣從原上海縣分出,獨立建置后編寫的第一部南匯縣志。當時的知事欽璉任主編。葉承曾到祝橋收集編志資料。途中遇上一場暴雨,他跑到一連姓莊戶人家去避雨,莊戶人見了葉承后十分熱情,葉承和莊戶人就成了朋友。葉承知道莊戶人是個制傘匠,就和他聊起制傘的事。莊戶人告訴葉承:“傘面用紙做的,下小雨還可以擋雨,一旦遇上暴雨,傘面就很快會被打濕破損?!比~承說,我曾任浙江常山縣知縣,后轉(zhuǎn)任安徽貴池縣教諭。我常看到藥農(nóng)在山間采草藥,天目山上有很多桐樹,桐樹油很稠黏,你不妨用桐油涂在傘面上試一試。莊戶人聽了葉承的話,就用桐油涂在傘面上。果然,涂過桐油的傘面不怕暴雨沖刷了。莊戶人為了感謝葉承,就精制了一把桐油雨傘送給了葉承。
莊戶人用桐油搽抹傘面的制作工藝很快傳遍了鄉(xiāng)間。當時,歇涼棚港有個制傘坊,老板學得了這一制傘工藝后,十分高興,他強迫伙計大量制作這種桐油傘,一時間,桐油雨傘在竹橋十分暢銷,老板發(fā)了一筆大財。
有一年,南匯地區(qū)突然暴雨成災(zāi),百姓們叫苦連天。那傘坊老板卻喜上眉梢,他強迫伙計們沒日沒夜地制傘,這是他發(fā)財?shù)暮脵C會呀?;镉媯儧]辦法,只得加班加點,累得頭昏眼花,但老板仍不罷休,他手拿竹鞭子不斷地抽打伙計,讓他們繼續(xù)為他賣命?;镉媯儩u漸地將怨氣發(fā)泄到連姓莊戶人身上了,全是他出的餿點子,用什么桐油去涂抹在傘面上,現(xiàn)在發(fā)財?shù)氖抢习?,苦的卻是伙計們。
莊戶人聽到這個消息后,也十分難過,但又毫無辦法。莊戶人就趕到惠南,找至了正在編寫《分建南匯縣志》的葉承。葉承笑著對莊戶人說:“你去告訴伙計們,讓他們在傘面上多涂抹點桐油?!?/p>
莊戶人好生奇怪。但他還是將葉承指點的事告訴了伙計們。伙計們說:“既然是葉進士指點,他是文化人,知識淵博,我們不妨按他的辦法去試試吧!”
于是,伙計們在制傘時,在傘面上抹了一層又一層的桐油。淫雨季節(jié)轉(zhuǎn)眼又到了,老板心花怒放,趕緊叫伙計們?nèi)闳ベu,可是,黏乎乎的桐油始終不干。老板錯過了銷售良機,氣得雙腳跳,只好將雨傘全部存進了倉庫。
大熱天到了,一連干旱了幾個月,誰也不會買傘了。雨傘賣不出,沒錢發(fā)工資了。老板靈機一動,讓伙計們到倉庫去取傘,用實物來抵工錢。
伙計們十分氣憤,大熱天要這些雨傘又有什么用?但是,在暗無天日的社會里,窮人總得被富人欺。伙計們只得捧著一把把積壓的雨傘,憤憤地離開了制傘作坊。
老板站在烈日下,看到伙計們將積壓的雨傘全部取走后,心里十分得意:這會,他既賴掉了工錢,又處理了積壓的雨傘。
老板怎么也沒想到,久旱數(shù)月之后,南匯突降暴雨。
久未見到雨點的鄉(xiāng)民紛紛跑出了屋外,在雨中奔呀、叫呀、笑呀。可過幾天,大伙兒犯愁了,家中的雨具已不能使用,連連大雨,沒雨具又怎么出門?制傘伙計們樂了,他們拿著桐油雨傘挨家挨戶地上門推銷,沒過多久,雨傘就賣完了。老板呢?傻了眼、他貪得無厭,結(jié)果什么也沒得到。
從那以后,竹橋制作的桐油雨傘出了名,一直銷售到江浙滬一帶。鄉(xiāng)民們來到惠南,找到了葉承,給他贈送了自產(chǎn)的小酥糖、椒桃片、冰雪糕和雪餅。葉承笑著說:“你們不用謝我,應(yīng)該謝謝老連才是。那天,我到五團收集資料,不巧遇上一場大雨。是老連熱情地讓我避雨,我才有緣為大家做了一件好事。這叫好人總有好報。老天爺也會長眼的。其實,人生就像一把傘。陽光燦爛時,你就應(yīng)該收起傘;狂風暴雨時,你就會撐開傘。即使電閃雷鳴,傘下還有屬于你自己的一片晴天。遇到困難,不要怕,要像傘那樣,拿得起、放得下;收得攏,撐得開。傘是靠傘架去撐的。你們到抱成團,就能共享一片天?!?/p>
鄉(xiāng)民們謝過葉承,就一起找到連姓莊戶人到謝。連姓莊戶人用手指著眼前的歇涼棚港說:“你們看,這條港沒有橋,我們大家行走都不方便。你們要謝我,不如大家一起努力,在這里造一座橋,為了別人,也為了自己?!?/p>
鄉(xiāng)民們于是齊心協(xié)力地在歇涼棚港兩段端的老護塘上架了一座新橋,這座橋就是連家水洞橋,又稱“積善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