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伊甸园, 麻花传媒xxyz0076沈芯语,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2o2o, 秦皇岛市某某摩托车销售有限公司,久久影视,天天综合入口,国产免费无码真人直播2019,中文字幕人妻视频一区二区,国产精品影院自在自线

當前位置當前位置:首頁 > 貢海趣話 > 正文

第三章

越棠傳說:朝貢制度的獻貢雛形

發(fā)布時間:2014-07-22瀏覽次數(shù):4205

中國的朝貢制度由來以久,早在西周時期就有了雛型。據(jù)《詩經(jīng)?商頌》記載,商湯時,四海都歸順,氐、羌等族都來貢獻和朝見,只是沒有具體的記載可以說明商朝朝貢的情況。史籍也載有周武王克商后,九夷百蠻各以其國所有之物而來貢,也是泛泛而談。但西周時最為后人津津樂道的,卻是有越裳和肅慎兩個國家曾來中國朝貢。

 

《尚書大傳》記載:周成王時,有苗異莖而生,同為一穗,其大盈車,長幾充箱,人有上之者。王召周公而問之,公曰:三苗為一穗,天下其和為一乎?果有越裳氏重譯而來。交趾之南,有越裳國,周公居攝六年,制禮作樂,天下和,越裳氏以三象重譯,而獻白雉,曰:道路悠遠,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譯而朝成王,以歸周公。公曰:徳不加焉,則君子不饗其質(zhì);政不施焉,則君子不臣其人。吾何以獲此賜也?其使請曰:吾受命吾國之黃耉曰:久矣,天之無別烈風(fēng)淫雨,意者中國有圣人乎?有則盍往朝之。周公乃歸之于王,稱先王之神致,以薦于宗廟。周既衰,于是稍絕。

這段記載引出了一個越裳國“三象重譯而獻白雉”的朝貢史話。

首先值得一說的是“三象重譯”,因為這個詞稱是中國王化無遠弗屆的代名詞。所謂“象”和“譯”,本是指代不同方位的翻譯:東曰寄,南曰象,西曰狄鞮,北曰譯。強調(diào)的是王者居中,四方蠻夷來貢。如當時“楛矢東來,白狼西入,犀象南進,良馬北奉”,都有是代指貢物的種類及朝貢者所處的區(qū)域方位?!爸倚纳线_,恩澤下降”,則表明了貢上與賜下之間的關(guān)系?!跋蟆?、“譯”,則為轉(zhuǎn)達溝通的意思。所謂“三”者、“重”者,皆非實數(shù),言其輾轉(zhuǎn)譯介之多,向化而貢獻者之遠,中國王化播送之廣。

“三象重譯而獻白雉”的故事是說:因為周公居攝政六年,制禮作樂,政績顯赫,天下太平。越裳國使者在朝貢白雉時就說:他們國家有一個說法,如果上天很久沒有發(fā)怒,不起烈風(fēng),不作淫雨,則一定是中國出了圣人的緣故,所以越裳國國王認為一定要去周王朝朝貢。

周成王借越裳來使朝貢的事,烘托太平盛世的局面,既可以此顯示自己的功勞,又可借此鞏固自己的地位。

越裳國向周王朝貢獻白雉的典故,成為了后世粉飾太平的樣板。在西漢平帝時,王莽專權(quán),越裳國重譯也曾前來貢獻,貢上白雉一只、黑雉二只,比周公時還多獻了兩只黑雉。于是群臣們拍馬屁道:“這是因為大司馬您的功德與周公比肩啊!”

王莽于是給越裳國來使上了個安漢公的爵號,表示他使?jié)h朝臻于盛世。

對此事,白居易曾把周公和王莽放在一起評價,倒是獨具眼光。他作詩稱: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fù)誰知。

以越裳國來使粉飾功績,藉以自重,周公和王莽確實做得一樣。

那么越裳貢獻之白雉,此白雉又是什么?即白山雞,又稱白羽山雞,是世界久負盛名的珍禽,分布于喜馬拉雅山和中國西部人跡罕至的地方。古代迷信以白雉為祥瑞,以為瑞鳥。

 

黑雉則為黑長尾雉,臺灣稱為寶島奇鳥,別名帝雉,也是野雞種類。雄雉上背、胸部及腰羽羽緣閃紫藍色光澤而與烏黑色的羽片中央部分生成明顯的扇貝形圖紋。尖尖的尾羽具黑色橫斑和白色。兩翼黑而具明顯的白斑,次級及三級飛羽端白色。眼周裸皮緋紅。雌雉體型較小,下體雜灰,上體褐色,沾紅黑色并具白色條紋。常單獨活動。白天多活動在森林茂密、林下灌木發(fā)達而又不甚密集的林中地上,早晨和下午活動較頻繁。中午活動較少,或休息,或沙浴,晚上獨棲于樹上。上樹時常從低枝逐級往上跳躍。性情機警,遇到危險立刻逃進密林深處或往下坡急飛?;顒訁^(qū)域較為固定,常沿固定路線活動?;顒訒r一般悄然無聲,偶爾發(fā)出“咕,咕,咕,咕”的聲音。黑長尾雉已列為世界瀕臨絕種的鳥類。

先后向周成王和王莽朝貢的古代越裳國又在哪里呢?

 

越裳應(yīng)該是古代國名。司馬遷《史記》、《詩?大雅?下武》及《韓詩外傳》(卷五)等也都有遠夷來貢雉,周公受此萬年之壽的說法。

清魏源《圣武記》卷七則云:老撾,即古越裳氏。中華書局2006年7月初版黃現(xiàn)璠撰《回憶中國歷史學(xué)會及越裳、象郡位置的討論》中,載有《顧頡剛先生學(xué)行錄》,文章認為真正的越裳應(yīng)該是在老撾與緬甸一帶。

但陶維英《越南古代史》第一篇第三章(頁33)這樣說:“在揚子江(長江)流域以南地區(qū),越族的一個國家越裳國,是可能確實存在過的。因此,今日越族的一些后裔民族,其中包括越南在內(nèi),他們?nèi)匀贿€追溯著越裳,并被他們視為自己的祖國。”陶維英把越裳當作是周代時期越南的一個國名,又把我國長江流域地區(qū),也視作越南古代越裳國的領(lǐng)土,顯然這是缺乏地理常識和歷史知識。陶維英稱越裳就是越南人的祖國,恐怕越南人也不承認。

說及越裳國,那還得從中國的江南百越和越南的歷史說起

其實,中國古代江南之地均稱百越,周朝時代對于“胡”“越”這種表族屬、方位的詞,應(yīng)該還是很嚴謹?shù)模栽缴咽莵碜阅戏降牟柯鋺?yīng)該沒有問題。

越南是一個有二千多年歷史的國家。自中國秦朝以前,傳說中的英雄雄王在現(xiàn)在越南北部成立國家,名叫鴻龐。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原以后,為鞏固南方而進占今日越南的所在地,公元前214年,秦將越南北部歸屬于象郡管理,并向越南北部大量移民。

公元前204年,秦南海尉趙佗在秦末的混亂時期,自立為南越武王,越南北部成為南越國的一部分。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并在越南北部地區(qū)設(shè)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實施直接統(tǒng)治。交趾,則是中國古代地名,那是無疑的。在之后的一千多年時間里,越南北部交趾地區(qū)雖然屢有反抗,但是大體上一直受到中國政權(quán)的直接管轄。越裳國便在交趾之南,且在日南郡內(nèi)。

當時日南郡有個象林縣,象林縣又有個占城。占城即占婆補羅(梵語之意為城),簡譯占婆、占波,是古代存在于中南半島上的一個古代王國,王都位于因陀羅補羅(今茶蕎),國土較廣,北起今越南河靜省橫山關(guān),南至平順省潘郎、潘里地區(qū)。

據(jù)明史記載:占城居南海中,自瓊州航海順風(fēng)一晝夜可至,自福州西南行十晝夜可至,即周朝時期的越裳地。

占城在上古時被稱為象林邑,秦為林邑,漢為象林縣。后漢末,區(qū)連據(jù)其地,始稱林邑王。因此占城是秦朝漢代時期象郡象林縣故地。自晉至隋仍之。唐時,或稱占不勞,或稱占婆,其王所居曰占城。迄自周代至宋朝,都以占城為號。

公元192年(一說137年),日南郡象林縣功曹之子占族人區(qū)連(也作逵或連,又稱釋利摩羅),起兵殺死縣令,占據(jù)了原日南郡的大部,后自立為王,從此獨立。始建占城國,和中國以順化為界。占城建國以后,占城王國各代王朝的歷代君主都力圖向北擴張領(lǐng)土,因此和統(tǒng)治越南北部的中國封建王朝發(fā)生了頻繁的戰(zhàn)爭,但也不時向中國朝貢,進行貿(mào)易。

公元8世紀下半葉至唐末,占城改稱環(huán)王國,五代又復(fù)稱占城。宋朝景德四年,占城王派遣使奉表入貢,自稱“占城國王”,仍然向中國朝貢不斷。占城屬國包括舊州、烏麗、日麗、烏馬、拔弄等十五國。

明朝洪武二年,明太祖遣官以即位詔諭其國。其王阿荅阿者先已遣使奉表來朝,并朝貢象虎方物。帝喜,即遣官赍璽書、《大統(tǒng)歷》、文綺、紗羅,偕其使者往賜,詔封阿荅阿者為占城國王。其王復(fù)遣使來貢。自后,占城或比歲貢,或間歲,或一歲再貢。明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時,曾二度到過占城。

     

公元1278年,占城王歸附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封之為占城郡王,占城立為行省。后因王子不服,忽必烈遣唆都從海上伐之,元軍屢勝,但所損亦多,占城王退遁山林,未能平復(fù)。元世祖又遣皇子脫歡從陸路征,經(jīng)大越國(今越南北部),大越國王越仁宗抗之,脫歡雖攻陷越國國都,并與唆都會師,然越仁宗集諸軍反攻,破脫歡,后邀擊唆都,唆都戰(zhàn)敗身亡。此役結(jié)束,蒙古損失無數(shù),占城得以保國,世祖自此放棄攻伐。公元1289年,占城行省廢。

公元1693年,越南阮氏王朝大將阮有鏡領(lǐng)兵入侵占城,生擒占城王及皇親大臣。4年后,在越南阮氏王朝的持續(xù)打擊下,占城國滅亡。自第一王朝首任國王區(qū)連于公元192年建立占城國,至公元1697年占城國為阮氏王朝所滅,占城國一共存在了1505年,經(jīng)歷了十五個王朝的統(tǒng)治。

    

占城國是為居住于當?shù)氐恼既怂ǎ既说恼Z言屬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后因占城深受印度文化影響,故使用南天竺文字,又由于從印度傳入婆羅門教和佛教(現(xiàn)占人信伊斯蘭教),崇拜濕婆和毗濕奴等神,采用種姓制度。從中國傳入筑城、制造武器和生產(chǎn)技術(shù),促進了生產(chǎn)的發(fā)展。

占人地區(qū)出產(chǎn)象牙、犀角、烏木等珍奇異物。地當中國連接?xùn)|南亞、西亞等地的海路要沖,從事中國與東南亞、印度、西亞的海上中轉(zhuǎn)貿(mào)易,獲利甚大。

     

  


在宋代,南方農(nóng)民培育了許多優(yōu)良稻種,并引進外來的優(yōu)良品種。引進的外來優(yōu)良稻種中,著名的有從越南引進的占城稻和從高麗引進的黃粒稻,尤以占城稻的影響最大。占城稻又稱早禾或占禾,屬于早秈稻,原產(chǎn)越南中南部,北宋初年首先傳入中國福建地區(qū)。根據(jù)中國古書記載,占城稻有很多特點。一是“耐旱”。二是適應(yīng)性強,“不擇地而生”。三是生長期短,自種至收僅五十余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2),江淮兩浙大旱,水田不登,宋真宗遣使到福建,取占城稻種三萬斛(舊量器,容量為10斗),分給以上地區(qū)播種,獲得成功。不久,今河南、河北一帶也種上了占城稻。南宋時期,占城稻遍布各地,成為早秈稻的主要品種。占城稻已成為廣大農(nóng)民常年食用的主要糧食。

占城立國期間曾與安南國戰(zhàn)事不斷。

安南國現(xiàn)已是越南古稱?!鞍材蠂敝?,于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即見于記載;待到淳熙元年(1174年)初,李朝國王李天祚遣使入貢,南宋孝宗始正式“詔賜國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為安南國王”;次年八月,又“賜安南國王印”。

 

當時安南國貢賦主要有:孔雀、蕉布、犀角、蚺蛇膽、鸚鵡,金、草豆蔻、龍花蕊、翡毛、翠毛、鮫魚皮、檳榔,黃屑、白露蘚。

其實在越南歷史上最早的古國是文朗國(越南文:V?nLangQu?c),文朗國以淳樸為俗,以結(jié)繩為治,傳十八世。為蜀王蜀泮所滅,蜀泮奪其地后便自號安陽王。

文朗國由傳說中的雒龍君(L?cLongQuan)所建,大約存在于公元前2879年到前258年。據(jù)《大越史記全書》(越南語:??iVi?ts?kytoànth?)所載,其疆域東臨南海,西接巴蜀,北臨洞庭湖,南臨胡孫國。那時的胡孫國也就是占城。

  

 


因此早期越南只包括現(xiàn)越南北部一帶,即安南地區(qū);不包括現(xiàn)越南南部,即占城國。

古代文朗國從公元前3世紀的中國秦朝開始,就是中國領(lǐng)土。文朗國實際疆域可能僅限于今天的越南北部,以及中國廣西南部一帶。文朗國又分為十五個部落:交趾、朱鳶、寧山、福祿、越裳、寧海、陽泉、桂陽、武寧、懷驩、九真、日南、真定、桂林、象郡。可見越裳便屬于其中之一,屬古文朗國管轄。

  

公元10世紀,五代十國時,因叛亂而從中國分裂出去,中國北宋政府無力平叛,但原文朗諸國一直作為中國的藩屬國。

“安南”最初作為地區(qū)的政區(qū)名,出現(xiàn)于中國史籍則是唐代初葉的事,最早見于唐調(diào)露元年(679年)所置之安南都護府(治所在今河內(nèi))。安南都護府府境:東西五百一十六里,南北七百九十一里。管轄宋平、武平、平道,太平,南定,朱鳶,交趾、龍編等八縣。當時這些轄地都由中國安南都護府管轄。

1406年,明成祖朱棣派張輔率軍深入安南,至1407年,大獲全勝,消滅了纂位的安南胡氏政權(quán),得府州四十八、戶三百十二萬。朱棣改安南國為交趾布政使司,自此安南國正式成了明朝的一個行政區(qū)。

 

但這種局面沒能維持多久,之后安南兵連禍結(jié),明軍數(shù)次作戰(zhàn)不利。至明宣宗時對連年戰(zhàn)爭感到厭倦,楊士奇等大臣乘機進言,宣宗斷然決計罷兵,詔尚在安南的王通等人率軍八萬余人北返,罷交趾布政使司,安南遂由中國版圖中再次分出作為中國的藩屬國。

清乾隆帝曾出兵安南,支持黎維祁與安南國王阮光平交戰(zhàn),并作為“十全武功”之一,大肆宣揚。

嘉慶即位以后,安南的局勢一度更加動蕩不安,阮光平死后,其子阮光纘繼位,不僅與故廣南王的后裔阮福映發(fā)生內(nèi)戰(zhàn),還暗中支持中國廣東省一帶“洋盜”的活動,而嘉慶卻無力象乾隆時那樣耀武揚威,只得采取克制優(yōu)容態(tài)度,終于釀成嚴重問題。“洋盜”事件從最初就有阮光纘支持的安南人參與,嘉慶深知此情,但只是說:內(nèi)地人民出洋為“匪”,還無法官為禁止,何況外國人,怎么值得為這種事興師動眾去征討該國呢?

阮光纘與阮福映交戰(zhàn)之后,都想討好清廷以讓清廷支持自己,阮光纘一改過去做法,把60多個“洋盜”解送到廣東;阮福映得知,也縛送“洋盜”到廣東正法。

嘉慶對此卻采取了“坐山觀虎斗”的態(tài)度,囑咐粵督吉慶,說安南兩派自相吞噬,與我國無關(guān),不必過問。如果安南有人內(nèi)投,自應(yīng)妥為安置,如果來我國請兵,則一定要據(jù)實奏聞。對一直向自己朝覲納貢的小國如此挑釁置之不理,如此內(nèi)亂又公然表示不干涉,這在一向以“天朝”自居的清廷,實是少見之事。

嘉慶七年(1802),阮福映在法國的支持下滅西山朝,擊敗阮光纘而登上國王寶座,建立阮朝。遂遣使清朝,請求以“南越”為國名。

嘉慶對此類問題,倒是非常敏感,立即指令軍機處:以“南越”二字冊封,斷不可行。因為南越之名,包羅甚廣,考之前史,如今的廣東、廣西地界,都包括在內(nèi)。

  

嘉慶認為,阮福映即使領(lǐng)有整個安南,也不過是交趾故地,怎么竟敢稱為南越,他到底想要干什么?于是,嘉慶讓軍機處密飭廣東、廣西一帶海道邊關(guān)的地方官留心防備,以防阮福映圖謀不軌。

其實,阮福映表現(xiàn)還是極為恭順的,他之所以想用“南越”作國名,是因他原從越裳之地起家,如今又吞并安南,所以以兩地各取一字為“南越”,并沒有其它非分之想。

 

嘉慶在摸清實情之后,倒也靈活,持令廣西巡撫孫玉庭轉(zhuǎn)知阮福映,冊封該國為“越南”,因其先據(jù)越裳,越字自應(yīng)在前,后有安南國,南字理應(yīng)居后。從地理位置看,該國又位于百越之南,如此稱呼,也不會與古代的“南越”相混淆。

阮福映得知,也很滿意,雙方皆大歡喜。1803年,阮福映接受清朝嘉慶帝的更改冊封“越南國王”,正式建立新國號為“越南”。但直到1885年《中法新約》簽訂,越南一直是中國的藩屬國。

法國在1884年占領(lǐng)整個越南,并將之歸入法國在中南半島的殖民地領(lǐng)或內(nèi);與此同時,法國傳教士為本來采用漢字的越南設(shè)計了一套拼音文字,就是現(xiàn)在越南人稱呼為“國語”的越南字。

1930年代開始,越南的國父胡志明開始在越北領(lǐng)導(dǎo)對抗殖民運動。1940年代,日本進侵中南半島。美國為了對抗日本的侵略而對胡志明義軍提供軍事支持,并承諾戰(zhàn)后支持越南尋求獨立。1945年,日軍宣布投降之際,胡志明在河內(nèi)宣告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

     

但美國和法國政府達成秘密協(xié)議,繼續(xù)讓法國殖民統(tǒng)治越南,胡志明轉(zhuǎn)而向蘇聯(lián)尋求支助。1954年,當越共軍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指揮和援助下取得奠邊府之役大勝之后,宣告獨立,并立即得到蘇聯(lián)和中國更廣泛的支持。

為了跟以胡志明為首的越共對抗,法國政府在日內(nèi)瓦和會(1954)上宣布將權(quán)力移交給阮朝的末代皇帝保大帝,并成立南越政府和越共的北越政權(quán)抗衡。保大帝并且委任了吳庭艷為首相。1955年,吳庭艷在美國的支持下簽署法令廢除皇室,并宣布自立成為越南南方共和國總統(tǒng)。

 

1976年,南北越南統(tǒng)一。

西周第二個被宣揚的朝貢國則是肅慎。關(guān)于越裳和肅慎的解說,能夠說明西周時期周邊民族的朝貢還不是常態(tài),沒有形成穩(wěn)定的制度。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華夷一統(tǒng)更只能是政治理想。

秦朝并六國,建立了一個疆域空前遼闊、制度統(tǒng)一、思想統(tǒng)一的帝國。全國實行整齊劃一的郡縣制度,將戰(zhàn)國秦國法家治國的模式推廣為全國的統(tǒng)治思想和政治制度。它的強大無與倫比,“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但是,也還沒有建立與周邊民族的朝貢體系。